中国城市经济研究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新闻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发布时间: 2023-03-06 来源:产业运营助手 作者: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向大会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是二十大开局之年,《报告》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注点

过去几年我国经济政策关注点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从“六稳”到“六保”再到“三稳”,这些提法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政策在不同情况下的积极调整。稳增长重回经济工作的重心。



新目标

过去一年: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

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


过去五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

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多万人。

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今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1—2023年经济目标对比


《报告》将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略低于往年,2021年的目标为6%以上,2022为5.5%左右。但横向相比,这一目标仍明显高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增速。例如,IMF预期今年全球经济增长2.9%,美国增长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4.0%,都低于中国的增速目标。





经济工作重点展开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报告》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提振年”,着力增强消费信心和活力。部分省市已发放消费券和补贴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帮助消费复苏。此外,一些省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进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创新消费场景。

稳就业是促消费的基础,《报告》确定今年就业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为历年最高,体现了稳就业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意义。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左右。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00万人,创历史新高。《报告》也提出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投资方面,《报告》提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较上年两会目标提高1,500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报告》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产业基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是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不断加大对重大装备、重要基础零部件、新材料等关键领域产业链的攻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卡脖子”约束,可以提升我国产业链的安全。推动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可以增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专业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全产业链优势。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政府工作报告说,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任何一个都可能会打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表示,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和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共同推进改革创新走向深入。


2023年2月,制造业PMI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明显回升,制造业PMI创下自2012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市场主体预期正在改善。此外,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营商环境的关注。2023年开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纷纷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复苏发展的重点部署。《报告》对民营企业信心与营商环境的重视,有利于帮助市场主体增强信心,恢复活力。



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报告》强调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放慢,外需明显走弱,对我国出口带来压力。叠加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环境加速重构,今年我国外贸面临的环境比较严峻,出口金额自去年10月起连续三个月同比下降。但我国外贸发展也依然存在一些结构性亮点。一方面,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制造和装备制造转化,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和RCEP有利于区域贸易发展,中国与中东欧、东盟的贸易增长势头良好。外资方面,尽管面对来自内外的较大压力,去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依然实现了8%的增长。今年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开始施行,比上一版增加了200多条目。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防范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是今年重点经济工作任务之一,重点关注金融、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等三个方面风险。在金融风险方面,《报告》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房地产方面,《报告》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报告》要求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数据,去年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有所抬头,截止四季度达到了50.4%,较2021年底增加了3.6个百分点,特别是地方政府杠杆率上升较为明显,较2021年底上行2.5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偿债付息压力有所加大。




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粮食安全对国家十分重要。我国目前主要的口粮作物,如稻谷、小麦和玉米基本实现自给,但对大豆、棉花等农产品进口依赖度依然较高。例如,2022年我国棉花进口依赖度42%,大豆达到83%。《报告》中继续强调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同时,发展农业也要更多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我国种业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带动农业发展。


《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扎实落实国家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报告》强调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在极端天气频发、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兼顾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愈发重要。基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煤炭和煤电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承担能源托底保障的重要作用,发展新能源和提高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并进。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型能源体系”,今年的《报告》也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预计未来将会出台更细化的落实政策,统筹推动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




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报告》将保障基本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放在重要地位。在养老方面,加强养老服务保障,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在医疗方面,《报告》提出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在生育方面,《报告》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2022年中国人口总数出现自1961年以来首次下降。养老方面,2022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亿,占总人口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亿,占总人口的14.9%。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势在必行。去年11月,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将加快构建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



对政府工作建议


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

税费优惠: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

就业: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疫情防控: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

消费: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政府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

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引进外资: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绿色转型: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住房: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社会保障: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港澳发展: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台湾问题:坚定反“独”促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 end of right
// end of content